维也纳华尔兹 -- 《维也纳气质圆舞曲》

作者: sisugoethe 日期: 星期三, 04/01/2020 - 10:24 标签: 德语学习

华尔兹(也译作圆舞曲,德语单词源于walzen,原意为旋转、拖拽)起源于18世纪晚期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地区,是一种3/4拍节奏的双人舞蹈。舞者需要完成双重旋转:舞者自身的旋转和围绕整个舞场进行的旋转。

华尔兹起初曾饱受非议,“这是不道德的”、“太快了,过于火辣”、“可能引发疾病甚至死亡”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--Too sexy,就像50年代的比基尼。但不久之后,华尔兹就在新涌现出的众多舞厅中流行起来,并最终成为维也纳国会的社交活动(1814/1815)。

“维也纳华尔兹”是华尔兹中一种很特别的形式(其他风格还有比如“巴黎圆舞曲”、节奏很快的俄罗斯华尔兹和英式华尔兹等)。“维也纳华尔兹”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11年,沿用至今并成为了奥地利首都的象征。

约瑟夫·兰纳(Josef Lanner)、老约翰·施特劳斯(Johann Strauss)、小约翰·施特劳斯(Johann Strauss Sohn)和19世纪下半叶的彼得·伊里奇·柴可夫斯基(Pyotr Ilyich Tchaikovsky)创作的圆舞曲作品名声大噪,华尔兹成为了享誉整个欧洲的音乐风格,自19世纪中期起一直长据维也纳歌剧院榜首。最初的华尔兹舞步速度很快,直到20世纪初才演变成今天的“摇摆”华尔兹。

《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旁圆舞曲》(通常简称为:蓝色多瑙河圆舞曲)由小约翰·施特劳斯于1866年至1867年的秋末冬初创作,并于1867年02月15日由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以合唱版本首演。1867年03月10日在皇家人民公园举行了音乐会版本的首次公演,作品编号314号,谱曲基于小施特劳斯前作中使用过的旋律。《蓝色多瑙河圆舞曲》很快成为了奥地利的秘密赞歌,现在也是年末辞旧迎新时的保留曲目,被称为维也纳的非官方州歌。

《维也纳气质圆舞曲》是小约翰·施特劳斯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维也纳华尔兹作品之一。他用这支圆舞曲描写了维也纳市民对生活的热情,为维也纳气质筑起了一座音乐纪念碑。